石門山

本文

在直隸邢臺縣西南九十里。〔十六國春秋〕石勒遣石季龍進據石門。參看石門寨條。⦿〔後漢書公孫瓚傳〕烏桓入寇。瓚追擊。戰於石門。大敗之。〔注〕「石門山。在營州柳城縣西南。」水經注。灅水又東南逕石門峽。亦引瓚事。明一統志謂薊州東北六十里石門驛。卽水經注之石門。按灅水所逕石門。在直隸遵化縣西。與薊州石門驛並非一地。明一統志誤。酈注引瓚事於灅水篇。亦非。其時瓚爲遼東屬國長史。遼東屬國治昌遼縣。卽今熱河淩源縣。石門山。西北距昌遼不過百里。史旣明言屬國石門。自以柳城西南爲是。⦿在奉天遼陽縣南四十里。舊有石門砦。明萬曆中李如松救朝鮮。道出於此。⦿卽吉林延吉縣西之土門子。⦿在山東曲阜縣東北五十里。上有石門寺。唐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重別杜甫詩。⦿在山東蓬萊縣西十里。山口甃石。爲驛路所經。⦿在山東卽墨縣東南。状如門。天欲雨。則雲自門出。⦿在山西解縣東南。一名徑嶺。左右壁立。間不容軌。謂之石門道。通河南陝縣。亦曰白徑道。戰國時。秦敗三晉之師於石門。周天子賜以黼黻之服。⦿在安徽黟縣東南三十里。鑿石爲門。下瞰溪潭。壁立千仞。沿巖壑路僅可通歩。斷處以木橋濟之。名曰棧閣。⦿在安徽含山縣南二十里。石壁峭立如門。有谷道十里。商旅往來其中。⦿在江西靖安縣北四十里泐潭之右。上有寶蓮峯。卽馬祖道一卓錫之地。峯側有宴坐巖。⦿在江西金谿縣西南四十里。汝水與清江水合流環其四面。山屹立中流。⦿在浙江安吉縣東北四十里。上有兩石對峙如門。〔梁呉均與顧章書〕梅溪之西。有石門山。森壁爭霞。孤峯限日。遂葺宇其上。⦿在浙江青田縣西七十里。兩峯壁立。對峙如門。石洞幽深。飛瀑濆瀉。上有軒轅丘。道書以爲第三十洞天。⦿在浙江永嘉縣北十五里。上多名勝。謝靈運嘗遊此。有詩。⦿在浙江嵊縣西北二十五里。有石洞、龍湫、沸泉諸勝。又縣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門。兩石峭立如門。謝靈運有登石門最高頂及夜宿石門詩。⦿在浙江天台縣天台山慧明寺之東北。兩山壁立如門。過此卽見石筍山。⦿在湖北鄂城縣東五里。〔方輿勝覽〕兩石對峙如門。唐武昌令馬珦與元次山同遊。石刻存焉。按蒲圻縣西二十八里。咸寧縣東四十里。崇陽縣西五十里。倶有石門山。⦿在湖南石門縣西十五里官道旁。兩崖壁立如門。縣以此名。⦿在湖南寶慶縣北四十里。兩山夾峙如門。資水經此。⦿在湖南桂陽縣西南六十里。接嘉禾縣界。〔輿地紀勝〕山有巖穴。如門。巋水自藍山穿石門西注。舟筏皆經其下。俗呼爲仙人橋。⦿在陝西栒邑縣東。接淳化縣北境。〔漢王褒雲陽宮記〕「東北有石門山。岡巒糾紛。干霄秀出。有石巖容數百人。」明於此置關。⦿在甘肅導河縣西南。山高峻絶。對崖若門。元和志謂即皐蘭山門。⦿在甘肅臨潭縣南十里。兩山相對如門。山南卽古疊州之地。爲番界。俗名石門金鎖。限隔羌夷。⦿在四川慶符縣南五里。即古石門道也。〔史記西南夷傳〕漢建元六年。使唐蒙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。〔水經注〕唐蒙鑿石開閣以通南中。迄於建寧二千餘里。山道廣丈餘。深三四尺。塹鑿之跡猶存。〔唐書韋皐傳〕貞元九年。皐遣幕府崔佐時由石門趨雲南。而南詔復通。石門者。隋史萬歳南征道也。天寶中鮮于仲通下兵南溪。道遂閉。至是皐治復之。號曰南道。⦿在四川平武縣東南。〔左思蜀都賦〕縁以劍閣。阻以石門。〔元和志〕石門山。在江油縣東一百三里。有石門戍。與氐羌分界。〔寰宇記〕其山有石壁相對。望之如門。⦿在廣東省治西北。爲南海縣地。〔史記南越傳〕元鼎六年。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陿。破石門。〔索隱引廣州記〕在番禺縣西北二十里。因呂嘉拒漢。積石於江。名曰石門。〔輿地紀勝〕兩山對峙。橫截巨浸。據南北往來之衝。屹若門闕。⦿在雲南建水縣東北百里箐口。鑿石爲門。以通車馬。下臨曲江。險隘可守。⦿在雲南陸良縣西。石笋森密。參差不齊。周匝十餘里。行者穿其中。故曰石門。

補足情報

<span style='visibility:hidden;'>中華人民共和国 直隸邢臺<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