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
我國第二大川也。上源曰阿勒坦河。藏人稱爲馬楚河。出青海噶達素齊老峯。東南流至古星宿海。即元史所謂火敦腦兒也。千泓並湧。望若列星。(或以此爲河水重源。初源自羅布泊潛行地下。至此始復溢出。)東流瀦爲札淩、鄂淩二湖。自湖東北溢出。東流折東南。爲蒙古爾津等各土司牧地。經大積石山南。三崑都倫河並自四川來注之。繞山東麓。又繞山北麓。西北流至和碩特南左翼中旗。折東北流。經輝特南旗南而入甘肅貴德縣境。東流至循化縣西境。清水河合隆武河來注之。又東至導河縣北。會大夏河。又東至皐蘭縣東南。會洮河。曰洮口。折而北。有湟水合大通河來會。又折而東流。經皐蘭縣北。有鐵橋橫於河上。爲西北通道。此橋在舊時。夏用船橋。冬季冰結。謂之冰橋。諺所謂天下黄河一道橋。即此也。曲折東北流。至靖遠縣西南。會祖厲河。(即十字河)折西北流。至紅水縣東境作一曲折。東流稍北。出長城。至中衞縣西。又入長城。經縣南至寧安堡北。折而北流稍東。經金積靈武二縣西。至靈武北境。出長城。經寧夏平羅二縣東入綏遠及西套蒙古境。循賀蘭山東麓北行。爲阿爾坦山、哈喇那林烏拉嶺所阻。折而東。循山脈而行。北爲烏拉特旗境。南爲鄂爾多斯旗境。其中周迴數千里。當黄河大曲之内。即河套也。土地平沃。引水灌漑。收穫頗豐。爲塞外諸地冠。故有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之諺。東流至包頭鎭西南。會坤都倫河。又東經薩拉齊、東勝二縣間。至托克托縣西。會圖爾根河。折而南流。經清水縣西境。會烏蘭木倫河。又曲折而南入長城爲山西、陝西之界。行壺口、龍門二山谷中。東會離石水、汾水、涑水。西會葭蘆川、無定河、延水。更南至風陵渡西、潼關縣北。渭水挾洛水來會。折而東流。南岸爲河南境。北岸爲山西境。又東經永樂鎭。潙汭二水合流來會。又東北經山西之芮城、平陸二縣南。河南之閿鄕、靈寶、陝縣北。經茅津而下。有底柱三門之險。三門者。神門在中。鬼門在南。人門在北。三門中惟人門修廣。稍可行舟。鬼門最險。又東北經山西垣曲縣南。兩岸始盡入河南境内。由高地流行於平原。東經新安縣北。又東經洛陽、孟津、孟縣。至鞏縣北會洛水。又東經汜水。至武渉縣南會沁水。自此而東。北岸經原武、陽武、封丘。南岸經滎澤、開封、蘭封。流入直隸省。在滎澤縣北。有鐵橋橫於河上。京漢鐵路所經也。河入直隸後。經長垣、東明、濮陽等縣。東北流入山東境。經濮、范、陽穀、壽張諸縣。至陶城鎭東南。有運河南北通過之。又東北經東阿、平陰、長清三縣西北。齊河縣東南。又東經歷城縣之濼口鎭。有鐵橋架其上。津浦鐵路之所經也。又東北經濟陽、齊東、青城、蒲豐四縣。至利津縣東。又東北經鐵門關、豐國鎭。由大清河口入渤海。長八千八百餘里。因上游經過沙漠性質之高原。挾泥沙而陡落平原。故水性重濁。湍急不利行舟。下流又易淤淺。數十年一決隄防。數百年必一改道。大徙之道。至今凡六。(别詳黄河故道條)歷代設專官籌重帑以治之。爲經濟上一大漏卮。惟河套一帶。水性平穩。可利舟行。今交通進化。已有汽船航行於此。自甘肅中衞縣東達綏遠托克托縣之河口鎭。航綫長二千二百九十餘里。下游則自陝西潼關。至山東濟南之濼口。亦有駛行平底河輪之議。黄河上下游之航利。將日見發達矣。